中國茶17世紀騎駱駝進俄羅斯, 綠茶變質成爆款紅茶

 


自從17世紀俄羅斯貴族迷上中國茶之後,

中國茶就不像中國茶了。


駱駝商隊耗時十八個月駝著毛皮從俄羅斯來中國交易,
再花十八個月駝著茶葉從中國走回莫斯科,
萬里跋涉西伯利亞冰雪之路。
然而途中茶葉受潮發酵 再加上篝火煙燻,
生茶發生質變 變成帶著煙燻味的熟茶,
這種失誤 宛如特意加工的風味,
意外受到俄羅斯貴族的歡迎,
可說是因緣際會碰上美麗的誤會,
如今煙燻味已成為俄羅斯紅茶的經典口味。
俄羅斯人不品茗
不在乎茶香不香,只在乎口味濃淡。
然而一桌人眾口難調 各有所好,
於是有人發明茶炊 Samovar。
現存19世紀古董茶炊大多銅製,
高度為50-60公分,重5公斤,燒炭為燃料。
頂部炊 濃縮茶  (茶葉大份量),
下部燒 熱開水  (稀釋每杯茶),
形成濃縮茶再稀釋的兩段式飲茶, 
由於中國茶 只有貴族/商人能享受,
1893年俄羅斯商人從寧波茶廠挖角,
中國茶工劉峻周到格魯吉亞種茶 ,
劉峻周帶著數千公斤茶籽/數千株茶苗/12名助手,
遠渡重洋到黑海邊 努力克服水土與氣候問題,
三年後種植成功 茶葉價格大降,
從此喝茶不再是俄羅斯貴族或商人的特權,
家家戶戶買了茶炊開始享受。
俄羅斯人不怕冰凍三尺,只怕滾燙茶水,
為了快速降低茶溫 將茶倒在茶碟上,
這樣的喝茶方式不限階級與場合,
從貴族到平民 ;從社交到家庭;
加入糖、果醬、 檸檬片、蜂蜜或牛奶, 
形成獨特的俄羅斯茶炊文化,
怎麼看都跟中國茶道不一樣了。

茶炊是濃縮/稀釋二合一的煮茶器,

簡言之 俄羅斯人煮茶不泡茶。


捧著茶碟喝茶 而閒置茶杯,

從大人到小孩 ;從習慣變成傳統

為減低茶的苦澀感,

各種調味品與茶炊擺滿一桌,

形成獨特的俄羅斯茶炊文化,
怎麼看都跟中國茶道不一樣了。



參考文獻:
*, Boris Kustodiev (1878-1927)
* 畫, Irving Ramsey Wiles (1861-1948)
* 畫, Konstantin Korovin (1861-1939)
* 畫, Konstantin Makovsky (1839-1915)
* 畫, Nikolay Bogdanov-Belsky (1868-1945)
* 畫, Timofey Myagkov (1811-1865)
* 畫, Vasily Perov (1834-1882)
* 畫, Vladimir Stozharov (1926-1973)